极限运动=找死?
安全性和危险性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,我们动或者不动这种平衡都存在着,理论上不存在绝对安全,否则也不会有“意外”。
从字面不难理解,“极限运动”在“运动”一词前多了“极限”的修饰,与一般运动相比,极限运动并不是找死,而只是安全性相对来说更低,危险性更高。
玩极限运动=不怕死?
我曾经无数次问过周围一些攀爬、跑酷的爱好者:你们不害怕?不怕死吗?
得到的答案都很统一——作为人类面对未知的死亡都是怕的,不同的是他们更喜欢用恐惧这个词汇,他们直面的不是死亡,而是恐惧。
比如一位极限爱好者是这样答复我的:如果直面死亡的话,那种感觉更像是得了绝症晚期的状态,做任何努力都无法摆脱掉死亡;但极限运动不是,极限运动并不是直面死亡,而是直面恐惧,这种恐惧当然有怕死的成分,可极限运动是有得选择的,所有爱好者日常一些锻炼、训练的内容和行为,都是为了克服恐惧,减少伤病乃至于死亡的可能性。
换句话说极限运动的确存在很高的危险性,但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说,他们是可以把危险性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,同时享受运动。
事实上,任何运动都有挑战恐惧的成分,很多健身爱好者在练习卧推的时候,下放杠铃阶段也会本能地担心自己被砸到,这也是带有恐惧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。
很多时候一些简单的运动只是由于我们生活环境改变了,所以看着不那么“极限”,比如在原始社会,人类简单的奔跑行为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,更多的是在求生或者狩猎。
极限运动=伤病或死亡?
如果你想练习攀岩、跑酷,那么可以去尝试和练习,不要担心伤病或者突然死亡。
当然,有些极限运动可能只适合咱们在视频上观看一下,因为很烧钱,或者没法普及,比如高空极限跳伞。
极限运动=寻求刺激?
尽管极限运动时不时的会出现死亡的报道,但这是危险性高的本质决定的。
很多人在看极限运动员表演的时候都会认为这帮人疯了,这只是极限运动展示给人的结果。实际上在进行一项挑战项目时,极限运动员会思考的更多,他们会思考更多的方案和可能性,并不是倒吸一口气直接看临场反应,所以用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”来形容极限运动再贴切不过。
一位滑板爱好者在表演了滑板在楼梯扶手上滑下后接受采访:“你不怕摔倒或者突然滑板飞出后,你可能会胯在扶手上,要害部位受伤吗?
他的回答是:当然有这样的可能性,但他在此前针对这个小挑战做了很多练习,而且他下滑前就考虑过几种跌倒的可能性,尽量不伤及要害。所以在运动过程中,更多是需要专注,在高难度高危险性的阶段完成后,余下时间就是用来享受刺激了。
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也给我这样的感觉,他们面对任何危险都会在短时间内缜密的思考,然后相对应的做出反应,这可能和平时大量的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极限运动=会上瘾?
有一种说法认为极限运动的人都是多巴胺上瘾——挑战极限的时候,大脑会本能的分泌多巴胺、内啡肽来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,一旦停止极限运动这种感觉就会消失,从而感觉到沮丧等负面情绪。
对于这样的说法,几位极限运动爱好者笑称:可能还没达到这样的高度,或者生活的压力太大,盖过了极限运动的多巴胺、内啡肽。
从常理上这也不难理解,极限运动本身普及率就低,入门门槛也相对其他运动更高,作为爱好者能坚持下来的人就不多,更不要说变成极限运动员,况且这期间有些极限运动的金钱投入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不现实的。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练习极限运动只是一种初级的自我挑战,一种肌肉的功能锻炼,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,一种新的运动行为尝试。
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极限运动爱好者吴咏宁事件。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看着别人极限运动的视频,这本身就是在消费这项运动。
评论(0)